5月12日,开云体育app官网入口下载
第二届读书节迎来一场文化盛宴,四川大学周啸天教授受邀登上汉寿讲坛,为全体教职工带来了一场题为《不一样的苏东坡》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副校长汪贵平主持,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
讲座伊始,周教授展示了苏轼与母亲对话的经典场景:程氏读《范滂传》时,苏轼脱口而出“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这一片段生动揭示了知识内化的第一重境界——生命对话。苏轼并非被动接受历史知识,而是主动将自己代入历史情境,实现了人格的淬炼。
第二重境界源自“苏轼读书法”。苏轼读书时,每读一遍都会聚焦不同维度,首遍观治乱兴衰,次究典章制度,三研人物臧否。这种“结构化阅读”思维与当代“大单元式学习”理念不谋而合,为现代阅读教育提供了宝贵借鉴。
第三重境界则藏在“三抄《汉书》”的传奇故事中。苏轼晚年谪居海南,仍坚持每日抄经注易。周教授指出,这并非简单的知识复现,而是“认知重构”。苏轼在省试文章中对“尧曰宥之三”的创造性转化,正是知识内化的终极形态,打破了经史界限,实现了知识的深度融合与创新。
此外,周教授还分享了苏轼点评王祈竹诗“十条竹竿一个叶”时的幽默,强调观察的真实性;以及苏轼在《定风波》中将岭南瘴气转化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哲思,证明真正的写作教育应当打通生活与艺术的界限,应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讲座结束时,PPT定格在《赤壁赋》手稿特写上,“无尽藏”的字迹穿越千年依然鲜活。周啸天教授用两个小时为全体教职工重构了一个立体的苏东坡形象:他不仅是天才文豪,更是知识内化的修行者、写作教育的先知者、精神突围的实践者。在这个信息爆炸而价值迷惘的时代,东坡先生的三重人生境界为所有教育工作者标注出了精神海拔的刻度,提醒大家真正的教育是知识、审美与人格的三位一体。(文:蒋鹏程 图:苟姣姣)